教授与研究

梯度发展模式下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演化趋势

发布时间:2011-09-22

摘要:我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梯度发展模式下的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碳排放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和空间收敛特征,而且由于现有梯度发展模式强化了空间集聚效应,导致中国区域碳排放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进一步我们分析了未来中国区域碳排放份额的变化趋势,指出政府在下一步减排政策的制定中应把握区域碳排放的演化趋势,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或碳税等区域碳排放平衡机制,才能更加公平有效地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同时更好地促进中国区域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碳排放;梯度发展模式;空间计量经济学
JEL:O13,Q56,R11
 
作者简介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黄光晓,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通讯地址: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邮编:361005
 
本文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低碳经济转型下的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研究”(编号:10JZD0018)的资助 
 
一、引言

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会议上,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水平上降低40%到45%。这一承诺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也是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向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决心。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阶段,而且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仍将维持以煤炭为主的现实,碳排放的高峰尚未到来,减排仍将面临经济发展的压力。碳减排不同于节能,它采取的技术手段除了提高能源效率外,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或采取诸如碳收集和捕获技术等,因此经济成本更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较为负面。此外,碳减排目标的约束对象存在着是针对能源消费端还是针对能源生产端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在分配减排任务时会存在较大的区域间利益冲突。由于目前中国的区域发展和资源禀赋存在的较大不平衡,各地区的碳排放水平也呈现出较大差异,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减排难度会越来越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把握中国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演变趋势,在兼顾减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减排任务进行合理的区域分配,并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产业和能源政策,才能公平有效地以较低的社会经济成本实现减排的目标。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区域碳排放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梯度发展模式下区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从空间相关性和收敛性的角度,分析了造成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碳排放份额的演化路径,最后提出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下,通过构建区域碳排放平衡机制,降低减排的总体成本同时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平衡发展。

查看完整版:

梯度发展模式下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演化趋势